近年来,海西州文化系统采取有效措施,不断加大投入力度,切实加强宣传工作,搭建起抢救保护,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平台,促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抢救与保护,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,有力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。
一是加大普查力度。全面完成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、整理工作,共普查登记13大类、2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15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其中,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,代表性传承人3名,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3项,代表性传承人23名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所,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54项,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3所,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70项。
二是固化调研成果。各级文化部门以实地走访、调研、个别采访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州各地,有目的、有计划地对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行了详实了解,搜集了大量资料,编辑出版了《海西民间故事》、《海西民间谚语》、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《呼和苏里的骏马》(DVD)、《德都蒙古情歌》(CD)等17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、画册和影像资料,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。
三是搭建弘扬平台。结合各地实际,深入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,利用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,庆祝新中国成立、建党、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日,统筹安排具有民族特色、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,依托举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、海西州藏族“拉伊”大赛,少数民族服饰展演,“那达慕”大会、吐谷浑吐蕃民族文化艺术节、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、“柴达木之夏”广场文艺演出、“百姓舞台”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,开展专题讲座,制作技艺培训班,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。